新质生产力赋能 书写文旅融合大文章

时间:2024-06-18 20:56:46 来源:时讯视界

  向“新”提质,新质写文文博会汇聚澎湃新动能。生产

  本届文博会适逢创办20周年,力赋旅融九游是文章迈入新发展阶段、担负新时代新的新质写文文化使命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产一届展会。

  本届文博会上,力赋旅融“新质生产力”成为关键词。文章“文化+科技”赋能文化体验、新质写文文旅消费新场景的生产展项随处可见。大力以“科技+文化”赋能文化产业升级,力赋旅融推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,文章本届文博会交上了“新”答卷。新质写文

  科技赋能

  文化产业“发新枝”

  AI数字人、生产元宇宙博物馆、力赋旅融XR演播厅、AI宋画知识图谱……本届文博会上,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。一个个文化产品在科技赋能、创意加持之下,变得更加生动“可感”。

  走进本届文博会特设的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”,来自广东、香港、九游澳门的企业及文化央企的2万件文化产品百花齐放,向人们展示“文化+科技”的魅力。

  利用元宇宙技术,远在千里之外的莫高窟第285窟,在文博会现场高清“还原”,观众可以沉浸式观赏壁画、360度探索洞窟细节;AI数字人不仅能化身各式卡通形象,还能直播带货非遗精品;一把外观平平无奇的全息光子扇,却能“扇”出悬浮裸眼3D的视觉效果……

  这些科技含量满满的展区背后,折射的是广东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
  借助文博会东风,传统文化企业牵手优质产业资源,焕发新活力、产业“发新枝”。

  珠江电影集团宣布携手国内主流电影集团、影视科技和文化公司布局新兴影视科技,在大湾区打造VP+XR虚拟影棚项目;深圳坪山区与浙江华策影视、上海电影、江苏演艺等30余家重点文化企业建立联系,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,目前与3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,意向合作金额超8000万元。

  20年来,文博会已超越单纯的展示功能,成为一个文化产业深化融合的对接平台。文博会不仅汇聚优质资源,促进文化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与交易,也为一批批文化企业搭建出海平台,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  “对我们来说,这不仅是一个展示交易平台,更是一个了解产业趋势、拓展国际合作的窗口。”咏声动漫副总裁阎冰表示。本届文博会上,猪猪侠、熊出没、开心超人等“粤漫”明星,纷纷开启破圈出海的新计划。以网文、网剧、网游为代表的文化出海“新三样”同样精锐尽出,谋划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图景。

  “大模型组团”

  锻造新质生产力

  “文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新技术、新产品的平台,展会期间有很多签约、新品发布的机会,极大地激活了文化科技市场的活力。”本届文博会上,元象XVERSE联合创始人肖志立收获满满,他们带来的元象文博系列大模型、数字人、元宇宙、生图大模型及AI小游戏等产品,很受欢迎。

  本届文博会上,广东综合展首次设立“大模型产业应用厅”,展示了最新、最前沿的8种应用类大模型,现场掀起“百模大战”浪潮。

  腾讯混元大模型用于新闻采写制作,基于元象大模型的“李白”数字人变身旅行智能导游,云从科技搭载AI精灵的数字人“云月”担任“讲解员”;云天励飞的飞书大模型,可实现与相框里的“李白”进行交流甚至对诗……

  文博会“搭台”,新技术“唱戏”。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,正不断催生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,为文化产业提升效能带来了广阔前景。

  走进文博会的深圳文化品牌展区一角,两个格斗机器人正在竞技舱里高速旋转着“武器”,进行1对1的battle。本届文博会上,玄智(深圳)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尉海阳签下不少意向订单。在他看来,以格斗机器人为代表的数智竞技,链接着信息技术、新型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热门技术领域,不仅能输出文化内容,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结构升级。

  文博会上,不少制造业企业从上游的研发设计端、下游的品牌营销端,即“微笑曲线”的左右两端发力,通过跨界、渗透、增强、融合等多种方式,以文化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,撬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。

  班度科技与全国多家博物馆、文旅项目合作推出系列超高精度3D立体画;字在文化与富光实业推出的联名定制款“超字炫中国姓联名水杯”卖得火热;冠旭电子与腾讯的和平精英等企业展开联名合作,实现品牌资源共享……

  “文化+制造”“文化+AI”正创造更多价值。本届文博会期间发布的《广东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》显示,广东在科技创新上显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。截至2024年4月底,广东文化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超过9万家,约占全国15.97%,位列全国第一,夯实了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基础。

  “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、高创意、高融合特征,而大模型恰恰符合这诸多条件。”广州市社科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尹涛认为,要探索文化产业跨要素、跨行业、跨平台融合发展新路径,鼓励文化产业与制造、商务、教育、旅游、体育、农业等各领域融合渗透,实现文化新质生产力的“核变”。

  从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,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互为需求、协同发展,两者的融合发展,正推动更多文化智造攀向价值链更高端。

  特色IP带动

  文旅“破圈”出彩

  机器人跳英歌、东莞潮玩酷炫登场……今年的广东展团,传统与潮流、文化与科技碰撞出新奇火花,刷屏全网;甘肃将天水麻辣烫、兰州牛肉面带到展会现场,凭口感“征服”现场观众;“尔滨”则将展区打造成冰雪世界,第九届亚冬会吉祥物“滨滨”“妮妮”人偶成展会最亮眼的“网红”之一。

  当下,文旅品牌塑造与传播已成为吸引关注度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。无论是旅游大省广东还是哈尔滨、甘肃、新疆等历届文旅“顶流”,都进行了“文化IP+旅游场景”的新探索,以特色IP带动文旅“破圈”出彩,掀起文化旅游热潮。

  从历史名胜、文化街区等文化旅游资源,到旅游演艺、乡村旅游、研学旅游等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,再到AI文创、元宇宙空间、沉浸式夜游等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成果……在文博会“一展”之内,观众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隔阂,一次性感受各地文化之深、游览之趣、体验之新。

  文博会作为“中国文化第一展”,也成为各地文旅的“秀场”。今年文博会特设文旅融合·文化消费展,展览面积约2万平方米,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展团纷纷携文旅融合新创意、新产品、新玩法亮相,通过打造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消费新场景,进一步释放文旅融合潜力。

  对文旅从业者来说,文博会也为他们提供了跨空间交流、交易的平台。世界各地的优质文化项目和拳头产品在此汇聚、碰撞,文旅融合商机频现。今年文博会期间举办了内蒙古、新疆等多场文旅主题推介交易会,山东、宁夏等展团现场实现数项订货、项目签约。

  在文旅融合的探索中,5G、AI、虚拟现实、全息投影等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,也为场景体验和产业升级带来更多可能。比如,南京展区内,陶俑互动装置以体感交互的形式再现国家一级文物“东汉击鼓说唱陶俑”的风采;在四川打造的XR超高清沉浸式体验空间中,观众还可以感受三星堆遗址所展现的古蜀文明。

  在广东,去年以来陆续推出的“粤见非遗潮玩岭南”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、“名匠巧艺·非遗探索之旅”广州2天行程等,结合粤剧、古琴艺术、潮州工夫茶艺等非遗项目与地方特色文化,让文化内涵激发旅游、消费新动能。

  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借助文博会这个大舞台,各地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,书写出越来越精彩的文旅融合大文章,绘就“诗与远方”的新图景。

  南方日报记者 昌道励 徐子茗  曾良科 叶绮涵 郜小平

推荐内容